-
小球球
2025-07-01 08:29:471429
12540
环球鞋网行业洞见
导读:3D打印新材料革命撕开产业新缺口
从千层底到3D鞋:一场制造革命的开端
80后记忆中的量脚制鞋与千层底布鞋,正被博理新材料创始人王文斌用"3D打印一体鞋"颠覆。这位曾任职央企建材研究院的创业者,在2017年创立了突破传统3D打印瓶颈的材料品牌——博理新材料,以解决速度慢、材料脆、成本高三大痛点。今年5月,公司完成超2亿元新一轮融资,泸州航发集团、知来投资领投,累计四轮融资印证了资本市场对这场材料革命的信心。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暗黑30年:从"玩具"到工业级生产的突围
在1984-2015年的漫长探索期,3D打印始终困于"原型制造"的牢笼。早期光固化材料易碎、线材制品如同玩具、粉末烧结成本高昂,行业只能充当产品设计的展示工具。"就像古腾堡印刷出第一本《圣经》,当时查克·赫尔打印出的歪扭杯子虽然无用,却开启了数字文件直通实物的新时代。"王文斌如此描述技术转折点的意义。
真正的变革始于材料创新。博理通过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弹性体材料,将打印速度提升至传统技术的100倍,单件鞋底成本压至10元级,拉伸强度突破25MPa(超越普通橡胶)。这使3D打印鞋实现量产成为可能——2023年超200万双的产量,标志着该技术首次撕开规模化消费品的产业缺口。
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从鞋到万物: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落地路径
"今天攻破的是鞋,明天将是枕头、头盔甚至人形机器人。"王文斌描绘的蓝图背后,是材料性能与制造效率的双重突破。传统注塑工艺需开模、调机、试产长达45天,而3D打印从设计到量产仅需7天,且支持个性化定制。这种"数字文件直接造物"的模式,正在重构"设计-制造-消费"链条。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《经济学人》预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,在中国制造土壤中加速生长。当AI设计能力爆发遇上无需模具的增材制造,个性化生产与分布式制造成为可能。王文斌特别指出医疗领域的突破:博理已实现骨科支具的批量打印,传统工艺需1周制作、300元成本的矫形器,现可当日交付且价格降低60%。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焦点:新旧世界的碰撞与启示
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深层逻辑:
1. 技术信仰的迁移:从"设备主导"转向"材料先行",通过分子结构创新实现性能突破
2. 产业逻辑的重构:3D打印鞋的200万双临界点,证明大规模柔性制造可行性
3. 制造民主化趋势:未来每个设计师都可能拥有"数字工厂",彻底打破模具垄断
4. 碳中和机遇:材料利用率从注塑的60%提升至3D打印的95%,减少工业废料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未来已来:万亿市场的入口争夺
当3D打印鞋开始替代全球年销200亿双的传统运动鞋市场,更宏大的想象空间随之打开。家居领域的记忆棉枕头、汽车行业的轻量化部件、机器人关节柔性结构……每个千亿赛道都在等待材料革命的洗礼。王文斌透露,博理已与多家世界500强建立合作,新材料体系可适配90%以上消费级3D打印机,这或许预示着分布式制造的真正开端。
这场始于一双鞋的革命,正在叩响工业4.0的大门。正如印刷术终结知识垄断,3D打印或将重塑全球制造版图——而材料,正是打开新世界的密钥。
图源/网络,版权属于作者
丁士安上海一线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老人鞋不再是蓝海市场,老人鞋品类竞争即将进入后半场。
